这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如日中天,移动互联网成长迅速,这使得我国很快成为了一个互联网商业大国。但实际上,我国目前人均仅拥有0.24个IPv4 地址,限制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。未来5年,我们移动互联网IP地址需求量为10亿,物联网需求量为100亿,固网也达到5亿,IP地址需求总量高达345亿,这么大的需求量显然只有IPv6才能胜任,这也给数据中心带来了无限想象的发展空间,然而数据中心仍缺少主动建设IPv6网络的意愿,其主要原因还是新应用对IPv6依赖不高,对IPv6引入成本太高,需要采购升级大量软硬件设施,改造周期长,网络改造压力大。虽然数据中心在采购设备时都要求设备支持IPv4/IPv6双栈系统,但实际上IPv6功能基本是一种摆设,以备不时之需。一旦需要改造网络,直接切换软件,成本能小些。在目前数据中心现有的网络容量下,IPv4地址基本可以满足,所以数据中心不会主动去改造自己的网络,而由于用户的使用习惯,绝大多数的用户依然愿意使用IPv4地址,所以抑制了很多IPv6的需求。
早在十年前,由于考虑到IPv4地址的枯竭,所以出现了不少NAT技术,用于延缓地址紧张的形势,数据中心无一例外的都是部署NAT设备。然而,正是这些设备阻碍了IPv6的部署,增加了网络改造的难度。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,IPv4如今依然活跃在数据中心里,是数据中心里的绝对主力军。为了满足IPv6用户,现在的数据中心也逐渐支持了双栈接入,允许IPv4/IPv6用户同时访问数据中心。不过,IPv6用户占的比例实在太小,并且基本是业务不重要,实验测试性质的用户,所以数据中心也不愿意将宝贵的带宽和计算资源放到IPv6用户上,这也使得IPv6用户得不到很好的服务,真正有需求的IPv6用户无奈只能转投IPv4,加剧了IPv4资源的枯竭。无论是作为互联网供应商的数据中心,还是互联网的使用者,都不愿意面对IPV6,实质原因是要付出巨大成本。数据中心要投入建设成本,用户要改变使用习惯,这些都是成本投入。
但是,时间不等人,随着移动互联、物联网、云等技术普及,需要大量的IP地址,形势越来越紧张。这就像北京的交通系统,随着小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庭,道路越来越拥挤。只能采用摇号、限号等方式延缓交通压力,但是治标不治本,而且还降低了大家的使用交通工具的便利。最佳的方式是改变现有的交通系统,完善公共交通系统。这些道理大家都懂,但是实施时触碰了相关人和单位的利益时,实施执行起来就困难了。IPv6就是这样,是互联网的未来,但是没有人愿意这一天早点到来,当然IPv6设备商除外,因为它们一定想多卖IPv6设备。所以使用各种减少地址使用的办法,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大家访问互联网的体验感下降,一旦这种情况越来越恶化,让人无法忍受的时候,就会慢慢有人转投IPv6,主动使用IPv6终端设备,只有IPv6的需求越来越多,数据中心才会主动去建设IPv6网络,所以改变数据中心建设IPv6网络积极性的根源还是来自于用户。腾讯网络维护的主管就曾说,腾讯的访问用户中,IPv6的用户量不到1%,这样我只能拿出1%的网络建设资金投入到IPv6中,不可能将大量的资金用于IPv6建设,这说出了绝大多数数据中心运营者的想法。只有用户真正有需求,数据中心才会建设IPv6,不可能数据中心将IPv6建设好等着用户来使用。